“五菱與華為合作的車型,將在今年年內與大家見面。”
近日,有消息稱,上汽通用五菱與華為之間的合作將進一步升級,寶駿品牌或采用Hi模式。同時,寶駿擬于今年底推出一款搭載華為乾崑智駕的15萬元級SUV,其也被看作是雙方Hi合作模式下的首款車型。
盡管該消息,被上汽通用五菱以“以官方發布為準”謹慎回應,但其技術高管已公開確認合作成果將于年底前以“帶車帶產品”形式亮相。而雙方合作背后的核心目標在于,搶占10-15萬元價格帶的市場規模。
“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
從五菱之光,到五菱榮光,再到五菱宏光,在燃油車時代,五菱從“親民”出征,憑借著“價格實惠、皮實抗造”成就了不少名場面,“拉貨能拉半噸,拉人能拉7個人”、“中國最難的越野路線,五菱宏光有油就走”……
到了新能源時代,五菱宏光也延續著江湖地位:此前無論是特斯拉,還是比亞迪,風頭比起五菱宏光都遠遠不及,在國內新能源市場,宏光MINI EV憑借“便宜,好用”造就了神級爆款。
如今,到了新能源的下半場,電智化鏖戰正酣,當人民提出需要便宜又智能的電車時,五菱又一次出手了:與華為的深度協同,這是一場向上的破局,亦是市場格局重塑的開端。
不可否認,近年來五菱的聲量與銷量都不斷攀升,但五菱深知,性價比市場競爭太過激烈,而且還是十分容易被平替的價位段,并不適合久留。與此同時,比亞迪、長安、吉利這些品牌正在主力區間快速上攻,留給五菱的空間越來越窄。
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上汽通用五菱累計銷量超88萬輛,其中新能源占比高達56%,但品牌溢價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始終未解,主力車型深陷低端價格帶,向上觸碰15萬級主流市場的渴望屢屢受挫。
而對于這一桎梏,也不難解釋:先是,五菱“廉價、實用”的標簽過于深入人心。用戶對其形成“工具車”的固有認知,難以支撐其向更高價位、更注重品質和體驗的市場轉型;其次,產品競爭力不足:向上突破需要核心技術、優良品控和體驗升級作為支撐。特別是,當下年輕用戶對于汽車的科技屬性愈發看中,在突破價格帶的同時,五菱還將面臨在智能化、續航等產品力方面的挑戰。
事實上,過去幾年,五菱在智能駕駛領域并非沒有動作。
2023年-2024年,寶駿曾擁抱大疆車載,先后推出云朵和云海兩款將品牌價格天花板抬高到13.38萬元的新車,將高速領航輔助、跨樓層記憶泊車等輔助駕駛功能率先卷入15萬區間。不過這兩款車都沒能幫寶駿實現“階級躍遷”。
而這一次與華為牽手,又能否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呢?
據扉旅汽車獲悉,五菱與華為的合作采用的HI模式(Huawei Inside),是華為三種合作模式中技術深度最高的形式。與簡單的零部件供應不同,HI模式代表著華為全棧式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括硬件、軟件在內的完整技術體系。華為將深度參與整車智能化架構設計、提供全棧解決方案,并參與系統的持續升級迭代。
“這是一場資源互補的必然選擇。”對于此次牽手,市場眾多解讀稱,五菱與華為的合作可能重塑10萬元級智能電動汽車的市場格局。這種“頂尖科技”與“極致成本”的融合將打破現有市場雙強格局。
具體而言,五菱需要華為的技術和品牌加持來實現品牌向上的突破。雖然五菱在電動化方面取得了銷量成功,但其主力車型仍集中在10萬元以下市場,品牌溢價能力有限。
于華為而言,這也正好解決了一個關鍵難題:乾崑智駕已經在中高端車型里建立了口碑,但要想走向規模化,就必須進入 20 萬元以下市場。五菱,剛好是最佳試驗田。
但值得一提的是,華為賦能也并非“點石成金”,其HI模式下的合作品牌,目前還沒有出現像問界那樣成功的案例。對于品牌力本就不足的五菱來說,即便有華為技術加持,能否說服消費者支付15-25萬元的溢價,仍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從“以價換量”向“以智取勝”轉型。事實上,總能把控時代風口的五菱,牽手華為不失為一條“捷徑”,但若想真正實現品牌向上,還必須從根本上提升核心技術、嚴控產品質量,并逐步扭轉消費者的品牌認知。而這需要長期的投入和堅持,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