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美國,要造出 “價格合理” 的電動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美國消費者已經習慣了寬大的車身、超長的續航里程和充足的裝載空間。但要打造 2.5 萬至 3 萬美元價位的電動車,就必然會造出車身小、速度慢且裝載能力有限的車型。
在這種情況下,在路易斯維爾工廠公開了新的制造工藝,宣布計劃打造可持續、有吸引力且價格低廉的電動車。問題在于,時機太糟糕了。電動車稅收抵免即將在 9 月底到期,美國的貿易政策正朝著有利于中國電動車的方向傾斜,而且多家制造商紛紛推遲或取消電動車上市計劃。
吉姆?法利首席執行官(CEO)表示:“這是一場‘賭注’,不能保證絕對成功。” 他承認這個項目包含了許多新的嘗試。在美國汽車工業史上,有很多懷著 “良好意圖” 推出卻最終被市場淘汰的合理價位車型。
制造革新與電池妥協
福特降低成本的核心有兩點。第一,引入特斯拉式大型壓鑄技術,將車身底部制成巨大的單一結構,縮短組裝時間并減少人工成本。第二,減少電池容量以降低材料成本。
問題是,這第二個戰略可能會削弱市場競爭力。福特首款應用新工藝流程的車型是中型電動皮卡,計劃搭載比比亞迪元 PLUS 小 15% 的電池。其容量約為 51kWh,與目前市場上續航 300 英里級的長途電動車標準相比,差距很大。在價格很可能超過 3 萬美元的情況下,續航競爭力的不足可能會成為巨大障礙。
此外,一旦稅收優惠取消,價格競爭力將完全取決于制造效率。在保持美國消費者所期待的配置的同時,造出 “低價型” 電動車,幾乎就像一道高難度的謎題。
美國電動車產業的 “生存考驗”
福特在 2024 年的電動車及軟件部門虧損超過 50 億美元,預計今年也將有類似規模的虧損。福特 CEO 曾表示,中國電動車的品質和價格競爭力 “給美國產業上了最深刻的一課”。中國企業正以更先進的技術、更高效的生產和更快的產品化速度為武器,提高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
盡管如此,福特強調:“再也不會有為滿足法規而生產的合規車,也不會有虧損的引流車型了。” 他表示要打造能自主盈利、可持續發展的電動車產品線。但這不僅僅關乎某一款車型的成功與否,更是決定福特這個品牌未來生存的挑戰。
福特此次的 “賭注” 集中體現了美國電動車產業當前的困境。制造革新與電池妥協這一選擇,能否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說服美國消費者 —— 答案將在 2027 年首款車型上市的那一刻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