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2005年8月8日,北京奔馳正式成立。
20年來,奔馳在中國賣車當然無數,但生產、研發,也在中國。
8月5日,奔馳舉行了“奔馳標準”科技日,向媒體開放了工廠、研發中心。從中,我們能窺見奔馳在華20年所作所為的一小部分。
中國是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奔馳生產基地之一,累計整車產量已超過500萬輛。
據北京奔馳黨委書記、高級執行副總裁張正業介紹,北京奔馳20年來,產品矩陣從最初的E級車,到如今累計生產13款車型,包含燃油、混動、純電,全面滿足中國客戶的多元需求。今年第14款新車型——全新純電CLA,也將在北京奔馳正式下線。
在哪里生產,就在哪里研發。北京奔馳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柏睿凱說,中國研發也已發展為奔馳德國以外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研發網絡,而且以越來越多的技術反哺全球市場。
當然,在此過程中,奔馳也將“奔馳標準”帶到了中國汽車工業和中國汽車消費市場。
在同頻共振中,奔馳在中國和國際、在傳統和創新之間扮演了橋梁作用。
01
生產:奔馳最好的工廠
“我們的制造工藝質量水平都在全球體系里面是前列,甚至很多指標都是第一。”
張正業講起北京奔馳,言語中不無驕傲。
確實,無論從哪個角度評判,北京奔馳工廠都相當領先。
傳統地,汽車工廠講究高品質高效率、柔性生產。
北京奔馳工廠引入了MO360系統,生產效率提升超過15%,其中也凝聚著中國團隊的智慧貢獻。這個工廠也非常靈活,純電、插混和燃油車型能夠靈活切換。其自動化水平也很高,車身車間連接和裝配的自動化率均達到100%。
在傳統評價標準之外,北京奔馳也能經得起最先進理念的挑剔眼光。
比如可持續,北京奔馳光伏面板覆蓋面積超過21萬平方米,相當于30個足球場大小。
比如AI大模型,北京奔馳也積極推動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在生產環節的試點應用,加速釋放新質生產力。
AI人工智能技術深度應用于北京奔馳工廠
在科技日上,我們參觀了北京奔馳車身二工廠。這個工廠占地面積約8.3萬平方米,應用625臺工業機器人,連接和裝配的自動化達到了100%,在全球范圍拔得頭籌。
其中很多工藝、設備都凝結了奔馳制造的經驗和技術創新。比如車身車間最常見的焊接工藝,這個工廠就有18種。包括Arplas無痕焊接,它在保證焊接強度的同時,能讓焊點近乎于隱形。此外,還有源自S級轎車的高速射釘鉚工藝,解決了行業內不同材料之間的連接難題,比如鋼鋁結合的部件。
在科技日上,我們還參觀了奔馳一個縮微工廠——魯班實驗室。
這一實驗室模擬了汽車生產的沖壓、焊裝、涂裝和總裝四大工藝以及物流,還引入了真實車間使用的i-Portal系統,能夠更精準地仿真模擬實際生產流程。
這一工廠可以作為員工培訓、管理培訓的基地,以訓練員工熟悉生產流程、數字系統,包括協作精神和管理能力。
北京奔馳工廠也隨著奔馳技術、產品的演進不斷進化。
CLA即將量產上市
張正業透露,北京奔馳近日投產了EB5電池,達到了即將在2026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國標要求,為MMA平臺首款車型——全新純電CLA的年內投產,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接下來,北京奔馳還將拉開包括長軸距GLESUV在內的密集產品攻勢。
02
研發:反哺全球
20年來,奔馳不斷加大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形成京滬創新雙引擎布局,中國研發已成為奔馳德國以外覆蓋領域最全面的研發團隊。
位于北京的奔馳中國研發技術中心(TCC),主要聚焦電動出行、整車測試和本土化等領域的研發。
位于上海的研發中心,則聚焦智能互聯、自動駕駛、軟件及硬件開發和大數據等領域的研發。
在全球最卷的市場,奔馳的中國研發中心速度也不一樣。比如,奔馳在中國大的高速領航輔助駕駛系統的研發,從項目啟動到落地,僅用時12個月。另外,全球下一代后排娛樂系統的軟件開發僅用時18個月。
當前中國汽車行業正在引領全球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潮流。隨著中國研發團隊實力的不斷提升,奔馳中國研發正以“中國速度”進行創新,并越來越多地引領全球研發項目,進入了“以中國創新,領全球風潮”的發展新階段。
03
標準:從座椅到底盤到智能化
汽車行業有句老話:“開寶馬,坐奔馳”。
“坐奔馳”為什么能成為行業體驗的標桿?
這可以從奔馳的座椅、輪胎到底盤的高標準找到答案。
以座椅為例,在奔馳的研發流程中,每一個座椅都需要有1460天研發周期,經過6,000+項標準控制。
近來,在一些新勢力的發布會上,奔馳、邁巴赫的底盤,往往淪為“背景帝”。奔馳的底盤這么容易被超越嗎?
能否稱為底盤專家,要看企業積攢的Know-How有多少。在奔馳,底盤數據之豐富稱為汗牛充棟不夸張。
奔馳將1000+零部件指標,歸納匯總量化成有關車輛駕駛性能的130+客觀KPI數據,最后匯總為覆蓋5大維度的“梅賽德斯-奔馳駕控黃金標準”。5大維度分別是:駕乘舒適性、安全感、掌控感、運動性、精準性。
對于底盤而言,其實乘坐者強調舒適性,但是駕駛者,尤其是不同風格的駕駛者,對底盤有不同需求。
奔馳擁有豐富的底盤產品矩陣,基于不同車型定位及相對應客戶的常用場景,精細定義懸掛風格,為客戶帶來包括舒適型懸掛、運動型懸掛、越野型懸掛等超過10種風格的懸掛配置。
在底盤當中,奔馳還有幾項特別亮眼的壓箱底技術。
首先是,帶可調減振的敏捷操控系統。
其核心是主動的電子閥控制減振器。這系統能夠根據路面實時反饋,自適應調節減振阻尼,實現初段柔韌,過濾大部分振動,振動圓潤、柔和;中后段扎實,提供充足的車體支撐控制,輕松過坎不拖沓,帶來“勝似空懸”的駕乘質感,享受舒適的同時兼具車輛運動性。
敏捷操控系統讓鋼懸勝似空懸
其次是,奔馳還有液壓襯套獨家調校、專屬開發的輪胎等等。奔馳所考慮的維度和廣度,遠比一些品牌強調單一性能要全面和可靠。
面向輔助駕駛、自動駕駛,奔馳還開發了一個關鍵技術——線控轉向。該功能也會用到奔馳量產L3的車型上,進一步提升自動駕駛的駕乘舒適性,以及安全冗余。
奔馳線控轉向系統示意
如同此前奔馳的座椅、底盤、輪胎,奔馳未來智能化的功能和應用,也將繼續服務于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對于智能化接受度、需求度最高的中國消費者,也將幫助奔馳打造出同樣嚴苛而先進的智能化功能的新標準。
“2025年是奔馳中國研發和生產的20周年里程碑。奔馳不僅在中國‘造好車’,更為中國‘量身打造’贏在未來的好車。”柏睿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