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幾則海外車企新聞,連在一起看還挺有意思。
第一則是通用汽車宣布,從2027 年起,將在密歇根州奧蘭多裝配工廠開始生產凱迪拉克凱雷德(Cadillac Escalade)、雪佛蘭索羅德(Chevrolet Silverado)和GMC 西拉(GMC Sierra)輕型皮卡。該工廠原本是計劃轉型為電動汽車生產基地,但由于全球電動汽車需求放緩,該計劃已被推遲。
第二則是2025年上半年,在美國,福特汽車集團混合動力汽車(HEV)銷量同比增長27%,超過11.7萬輛,在熱銷的福特Maverick和F-150混合動力車型兩款車型助力下,福特汽車集團上半年的電動汽車銷量更實現了創紀錄的156,059輛。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現代-起亞汽車集團身上——今年上半年,集團銷量略有下降,但日益受到美國消費者歡迎的混合動力和插電混動車型則彌補了這一缺口,使集團電動化車型銷量實現了20%的同比增長。
第三則是特斯拉今年第二季度在美國加州的注冊量同比下滑21.1%至4.1萬輛,這是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來連續第七個季度出現同比下滑,其在加州新車注冊總量中的份額也隨之降至8.5%,同比下滑2.9個百分點。
在歐洲,特斯拉的銷量也是節節下滑。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在歐洲銷量同比跌幅高達33%,把歐洲電動車銷量冠軍品牌的寶座拱手讓給了大眾。在中國,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合計共售出新車26.34萬輛,較上年同期27.83萬輛同比下降約5.4%。
這三則新聞再一次印證了一個DearAuto此前一直反復強調的觀點——內燃機在未來依然擁有頑強的生命力。
DearAuto此前多次強調這一觀點,當時的預測如今正一步步成為事實。
“廣義混動”熱銷歐美,為內燃機強力“續命”
或許有人會把這一波美國傳統車企向燃油車市場的集體“回歸”,歸結于美國政府此前實施的汽車進口關稅強化政策以及最近通過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把特斯拉這一波全球范圍內的銷量下滑,歸咎于馬斯克本人涉政的一系列作死操作。
但其實這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純電動車市場的發展前景已逐漸見頂,在日益趨向理性的市場環境下,汽車行業終究會再次承認內燃機的價值,只不過這些事件的發生把這個進程又加快了一點。
事實上,在今天的歐美市場上,內燃機非但沒有因為汽車電動化浪潮的到來而日漸式微,反而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這是因為由HEV(油電混動)和PHEV(插電混動,含增程)組成的“廣義混動”,其市場滲透率正在節節攀升。
HEV、PHEV(含增程)均為帶內燃機+電機的動力總成,兩者銷量的提升能為內燃機強力“續命”。
在美國,今年上半年,HEV+PHEV單月銷量在總體市場的占比均在13%以上,占比最高的月份出現在4月份,市占率高達15.24%。作為對比,BEV(純電動車)單月市占率最高為8.4%——“廣義混動”的市場份額是純電動車的1.8倍有余!目前,美國市場的HEV市場仍呈現持續增長趨勢。
在歐洲,根據歐洲汽車工業協會(ACEA)數據,從2024年11月開始,HEV在市占率上實現了對汽油車的超越,成為歐洲汽車銷量最大的類別。今年上半年,HEV市占率更達到34.8%,如果再加上PHEV的份額(8.4%),“廣義混動”在歐洲市場的占比高達43.2%,相當于純電動車份額(15.6%)的2.7倍有余。
中國車企出海啟示:堅持研發內燃機技術,別把希望都寄托在BEV上
猶記得多年前,歐美市場就已經掀起過一陣“禁售燃油車”的潮流;多年后的今天,當年的“禁油令”幾乎再無人提起,取而代之的是帶內燃機的車型銷量在不斷提升,各大車企重啟對內燃機產品的戰略規劃。
而內燃機之所以能在歐美市場如此堅挺,當然有其先天原因,比如美國的汽油價格比較便宜、歐洲的電價比較貴等等,這些原因都讓不少歐美消費者在選購汽車時,更傾向于把電動化作為節省燃油的手段,而非直接作為內燃機的替代品。
但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混動產品在歐美市場涌現,選擇變得更多樣而且更優質,也進一步提升了消費者對這一類產品的認可。
可以預見,接下來,對于傳統車企來說,內燃機依然會是未來的一大競爭點,忽視插混技術、放棄內燃機技術研發、all in純電的傳統企業無異于自廢武功。
而對于未來計劃要在海外市場,尤其是歐美市場大展拳腳的一眾中國車企來說,或許也要重新調整策略,并做好萬全的準備,才能及時應對時刻變化的市場,迅速搶占市場先機,把出海的路越走越寬。
放大看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插混車出口39萬輛,同比增長210%。憑借“技術領先+成本優勢”,中國插混正在快速占領海外市場,有遠見的企業早已在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