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和華為的合作,正在誕生第五種樣貌。
情況實際上在2024年就已經發生了變化,原本華為在汽車圈的深度合作有3種,零部件模式、HI模式、鴻蒙智行模式也就是界模式。但,在2024年,這一模式已經演變出第四種可能性。
第四種是HI PLUS模式,2024年12月時,傳出與華為達成了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進入到HI PLUS模式的消息。但之后,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合作消息出爐,外界對HI PLUS模式的認知開始出現錯位。
比如2025年3月,廣汽與華為合作成立新公司-華望汽車,注冊資本為15億元,股權結構上是廣汽集團全資持股,華為尚未參股。同時,在2024年還成立了引望,開始拓展更獨立的三方技術公司業務。
所以,當華為深度融入汽車圈,并且證明了在盈利和銷量上的能力之后,不止是外界,即便是在汽車業內也不好分辨新合作的種類是什么。而眼前,隨著7月末的兩家央企的全新官宣,阿維塔宣布即將推出與華為共創的車型,緊接著東風的奕派科技也宣布與華為共創的全新車型將在2026年上市。
一切,大概率繼續生變。
共創模式,究竟有多大的區別?
共創模式究竟是什么?可以理解為HI PLUS模式,也可以理解出更多可能性。
匯總目前已知的官方消息,大體狀況如下:
1.阿維塔科技總裁陳卓透露,阿維塔正在與華為推動HI PLUS模式,雙方聯合團隊已入駐阿維塔總部,第一款共創產品將于明年下半年亮相;同時,阿維塔也在與寧德時代推動N Plus合作模式,從電池供給到品牌輸出深入合作;
2.東風旗下的奕派科技最新消息是,“奕派向上、風神向新”雙線策略,奕派整合納米品牌聚力中高端市場,并聯合華為深度開發高端智能產品系列,與華為共創的“智能精品系列”(首款高端智能全尺寸SUV 2026年上市,搭載華為乾崑智駕ADS 4.0與鴻蒙座艙5.0)。
也就是說,進入2026年之后,華為分別于東風、長安深度合作的產品都將進入市場。而現有的局面是,擁有著華為賦能的新車型越來越多,如果延續2024年-2025年的產品賣點策略,很難造成差異化,并殺出重圍。眼前的產品賣點策略是,以華為的最新技術為突出強點,再利用自身的優勢打造出1-2項產品賣點,比如嵐圖的FREE+和夢想家都是在智能之外著重強調安全和好開。再比如深藍的口號是,左手超級增程,右手華為乾崑。
不過,現實局面也是顯性的,當華為技術從某幾個車企的獨家武器,變成了越來越多車企的標配。講給消費者的解釋成本,將無限增高,也就是內耗。
所以,共創模式到底是什么,與業界認知的HI PLUS模式之間又有多大差異,這將是個必答題。同樣,從此前的官宣信息中,有機會找到答案的輪廓。
官宣信息匯總如下:
1.2025年1月22日,東風旗下東風奕派與華為在深圳深圳總部簽署智能汽車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基于各自領域優勢,在智能汽車產品開發、營銷及生態服務等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聯手打造一系列中高端智能化車型產品,圍繞用戶需求打造極致智能出行體驗;
2.2024年12月12日,阿維塔與華為在深圳華為總部簽署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產品開發、營銷及生態服務等領域深度合作,支持阿維塔打造下一代系列車型,共同為用戶帶來領先的智能出行及生活體驗。
二者的相同之處為,與華為的合作涉及產品開發、營銷、生態服務三個版塊。不同之處是,與阿維塔的合作是打造阿維塔下一代車型,與奕派科技的合作是,打造中高端智能化車型。而以上二者,與廣汽之間的合作也有字面上的明顯差異。
2025年3月,在華望汽車的官宣信息中,關鍵詞為獨立高端汽車新品牌,全新車型搭載華為智能駕駛軟件、智能座艙、智能車控等解決方案。
所以綜上信息的結論是,華為與廣汽集團的合作,涉及的是技術層面,車型的產品定義、銷售、研發等仍是由廣汽所主導。而東風和長安,其與華為的新一輪合作則是,華為會介入產品定義,包括技術、營銷賣點挖掘、華為生態賦能三個方面的深度介入。
也就是說,唯一與五界的核心差異點是,華為不以官方下場介入具體的銷售、售后等過程。但目前,隨著尚界、智界分別獨立建設渠道的消息和進程不斷推進,其實業內各家和華為深度合作的車企,差異在明顯變小。
滿血華為,會進入15萬元以內嗎?
現狀是,多數車企已經開始參與了華為爭奪戰,爭奪合作權只是第一步,而后續拼的則是深度。
需要注意的是,2026年大概率會成為華為與車企合作模式的一個分水嶺,因為眼前的共創模式可能會在很多方面的能力上超過當前的智選車,也就是鴻蒙智行。
原因,同樣在此前所公布條款上的關鍵細節上。2024年8月5億元人民幣入股引望,并占股10%的活動上,有除了常規話術之外,還有幾個關鍵詞。即,核心技術優先搭載、零部件優先供應、價格最惠國待遇以及,智能化體驗、智能座艙應用生態體驗、智能駕駛應用體驗、整車平臺的共創。
翻譯一下,后續華為的最新技術將在阿維塔身上得到應用,零部件優先供應決定了產能能夠快速爬升,這一點尤其重要。當年,遭遇爆單時,正是因為有了華為車BU在零部件上的充分支持,才創造了中國汽車業內新車爬坡速度的紀錄。
這之中,當然也有著反例,比如小訂爆單,但提車遙遙無期之后的黯然失敗。智能感知,十分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四個領域的共創,尤其是整車平臺的共創。車企可以實現新技術的搭載,同時盡可能的降低成本,也就是所謂的技術平權。
汽車產業有鐵律,車企的降本也并不是簡單的在懸掛、底盤或者某些方面減配,因為那都是小錢。真正的大幅度降本主要包括三點,一是盡可能的提升規模,攤薄生產線投入,二是車型之間的零部件通用率要高,三則是團隊管理與效率。
目前看來,阿維塔2026年的新車大概率會是價格屠夫。原因就依托于與華為的共創,以及車企技術迭代。目前可以確定的是,2026年與華為共創的車型,包括阿維塔的很多下一代全新車型,都會使用長安SDA 2.0架構,所以數據吞吐能力、計算平臺、兼容性都會更好,再加上和華為的前期共創配合,智能技術的成本會下探。再比如,本身SDA 2.0架構就充分考慮到了零部件通用率,再加之這將在整個長安集團內部進行使用,所以規模化降本的效果會很明顯。
明顯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規模稍微大一些,降本50%其實很容易,所以車輛的定價也就能夠很驚喜。以特斯拉為例,2023年上海工廠的產能超過了75萬輛,最終Model 3的制造成本較初期上市時降低50%。而業內也有很多案例,大眾從推出MQB至今,成本下探超20%,制造時間則加快30%以上。
奕派科技最新的共創邏輯也是與此相似,不過從合作深度上預計不如阿維塔。因為,奕派科技并未直接入股引望,入股的賽力斯,而東風在賽力斯中有股份,所以屬于多重交叉狀態。
總之,和華為共創的好處,不止明面上的這些。如果各位讀者手下經營著一些什么項目,就能很快理解我下面所說的。雙方頭部公司簽訂了深度協議,這遠比車企作為乙方,華為作為甲方的模式效果更好。因為,甲乙方的合作模式,所涉及的只是采買關系,乙方提需求看價格,甲方看著配貨,做不成可以后面慢慢談。但如今,幾千人的團隊投入進去,這是必須要給到結果的。
所以,共同研發、規模化降本的整體邏輯是相似的。另外,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二者如今所宣布的共創計劃,都瞄準了相同或者說是接近的市場,奕派科技與華為的首款車型會是全尺寸SUV,阿維塔與華為的車型會是阿維塔的下一代車型,也就是說,二者基本上都瞄準了20萬元以上的市場。
但,此類共創打20萬元以上的市場,并不意味著滿血華為的市場銷售價格就不會下探。因為,競爭越激烈,價格約透明,大眾消費領域里“性價比優先”的主線依然不變,所以帶來的影響就是,為了爭奪銷量,更多與華為深度合作的車企,會有新的變化。
滿血華為在2025年,已經被板上釘釘的拉入到20萬元以內。嵐圖FREE+的此類版本最低只要21.99萬元,接下來要上市的嵐圖知音也要陪滿血華為,現款起售價為19.69萬元。另外,鴻蒙智行的第五界-尚界,其首款車型尚界H5雖然未必在20萬元內配備滿血華為,但確定中高配會有華為乾崑ADS4。
那么,以這樣的行進趨勢來看,滿血華為的價格在1年時間里,在中大型SUV市場已經從近30萬元(問界M7)的價格下探至22萬元內(嵐圖FREE+),在中型SUV市場,已經從24萬(問界M5選裝后)預計下探到了20萬元內(嵐圖知音)。
進一步下探,仍有機會。
寫在最后:
2026年預計是分水嶺之年,這樣的結論背后還有更多的事實支持。
譬如,相比鴻蒙智行,共創模式之下可感知的華為技術比例會進一步增加,不可感知的預計會被替換。比如,鴻蒙智行旗下的諸多車型,其與華為的捆綁深度都已經來到了底層硬件級別。就比如電動機,都是華為數字/華為技術出品,不過這并非屬于明顯可被感知的華為技術賣點,且成本在業內較高,這屬于可被優化的板塊。
而對于車企來說,同類甚至更高參數的此類電機,如果能在整個集團內大規模普及,其帶來的成本效應會更加顯現。
從爭搶華為的合作權,到爭搶華為技術的先發權和供貨量,接下來爭的則是,合作深度。擁抱的越緊密,成本優勢和談判優勢,才會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