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的《駕仕特輯》先導片里,我和仁哥、李佳昕接到新任務,每個人有2.5萬元的預算,去買一臺足夠豪華的古典二手轎車,經過整備、改裝,然后前往西寧集合。
作為MINI和極光的車主,我的選擇是具備正統英國血脈的2011款 7 1.8T。這臺三手車花了我1.26萬,雖然不便宜,但到手車況確實比上次買的菲亞特博悅好太多了,除了偶發的安全氣囊報警,絕大多數時候甚至看不到故障碼。
而且在檢修后,這臺MG 7就只更換了基礎油水,用了337元,除了發動機有點燒機油,其它底盤等部分都沒有問題,看來前任車主說自己買了兩臺MG 7,拿一臺拆車給另外一臺修,果真是誠不欺我。至于改裝的部分我沒有太多投入,主要是花了1500元貼了賓利同款撞色車身,畢竟大家都是英國車嘛,很合理。
因為目標是豪華的古典轎車,在李佳昕還年輕的人生里,認知中最有氣勢的當屬美式豪華!所以,她就想買氣場強大的克萊斯勒300C。因為2.7L的300C品質不佳,5.7L則價格高企,她只能鎖定3.5L版本,結果整個成都只有一臺在售的07年國產克萊斯勒300C。
當時去試車的時候,除了冷車打火有延遲,這臺300C感覺都很正常,而且前任車主從蘇州上千公里開到成都也沒問題,聽起來還是比較讓人放心。結果拿回來開了一段時間,她才發現除了怠速熄火外,變扭器、剎車等都有問題,經過3540元的整備后,車況依然不夠完善,但李佳昕也沒有別的選擇,就像仁哥說的:“車子沒有你們想的那么脆弱。”帥就完了!
為了真正夠帥,李佳昕還在小黃魚花2100元買了個打孔機蓋,并且用1100元貼膜,讓這臺300C完全“黑化”,成為青藏線上的黑武士。
仁哥是公認的資深德吹,但這次他并沒有買大眾帕薩特B5,而是轉投日系行政轎車陣營。他選擇的A33,是著名的千禧年行政三劍客,比起佳美XV20和雅閣CG5現在動則2-3萬的二手價格,風度A33要平和許多,3.0V6的版本只花了9800元就順利入手,和他上次買大眾四代高爾夫一個價格。
他整備了底盤件、發動機氣門室蓋墊片、水箱和復原原廠CD機,還換了全車油水,修車成本總共4302元,是三臺車中花費最高的。改裝方面,A33的4.9米車長自帶行政氣質,所以他沒有和我們一樣選擇貼膜,而是用了日系VIP改裝方案的元素,加了一些看不懂的貼紙。
整體算下來,雖然風度的維修費最高,但修復項目也確實不少,可見老日系車在保養維護方面的便利性優勢,再加上在可靠性上,一如既往的口碑,“征服青藏線”在仁哥看來完全不在話下。
完成了買車、整備和改造后,我的MG 7還剩10450元,仁哥則留有10397元,李佳昕只余下4700元。這就是我們各自從西寧自駕3000公里,到達靠近不丹邊境普姆雍措的全部預算,由于需要包含吃、住和油費、路費,還是比較捉襟見肘。
第一天的行程我們需要趕到距離630公里的大柴旦,整個路途以高速為主,沒有太多挑戰,途中我們也深入研究了各自車型的歷史。
比如在外界眼中,當初的MG 7就是羅孚75的MG版,它在英國的原名是MG ZT。和現在的MG相比,雖然它是寶馬收購后的第一臺和最后第一臺車,但起碼看起來,它更明顯是一臺真正的英國車,雪茄車身+桃木內飾,完全就是平民版的捷豹——我原本也想買XJ6,但還是被動輒十幾萬起步的價格勸退。
寶馬在理查德-伍里設計羅孚75的時候,就參與了前期開發工作,當時寶馬計劃打造最好的前驅轎車,對標的除了奧迪A4,還有薩博9-3、雷克薩斯IS,完全就是奔著豪華品牌來的,要知道它的前代車型羅孚800,基本算是換殼謳歌TL和本田里程,都是高級貨。
不過寶馬在持有羅孚集團的6年時間里虧了30億英鎊,也許能說明長橋工廠的一切是多么糟糕。但我不認為這代表了羅孚75是同樣糟糕的汽車,起碼在Jeremy第一次看到這臺車的時候,也評價說真的太好看了。
英國汽車公司在2005年破產后,南汽出手收購了MG品牌和MG ZT的生產線,而上汽選擇買下了相關的技術圖紙。MG 7國產前期完全就是用現成零件CDK組裝,據知情人透露,后面南汽被上汽并購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零件用完后,南汽沒有了購買配件繼續生產的能力,得抱個大腿。
雖然現在日產全球市場主打銷售的是軒逸、天籟、奇駿和逍客這種平庸的家用車,但你要是處在90年代甚至千禧年的日產車迷,將有幸福的感悟——玩跑車能選R32、R34 Silvia S15,玩越野能選途樂Y60、Y61,行政級轎車有公爵Y31、Y33,以及風度A33。
當我們談論一臺車時,會潛移默化的在車名的末尾加上代號時,就已經能說明這是一款經典車型。風度在日產的歷史上只留下了三代車型:第一代風度A31于1988年問世,與當時的桂冠C33和Skyline R32都是同平臺的產物。采用前置后驅布局,如今依然活躍在各大漂移場地,只可惜當年新車的銷量一般。
而1994年發布的風度A32算得上是日產中級車的始祖,采用了當時該級別車型常用的橫置前驅布局,豪華的內飾、全新的VQ系列發動機(沒錯,大名鼎鼎的VQ系列發動機的首發車型就是A32,簡直是實力護航神機),再加上加長尺寸,比當時的佳美和雅閣還要高上半級,形成了全新的定位。
仁哥買下的這臺風度A33則是集大成之作,除了繼承了日產出色的硬件,配置也更加豪華,加上2000年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這款車型大量進口被中國車迷所熟知。
除了保有量大外,VQ30DE發動機也是仁哥選擇日產風度的主要原因。平順、可靠的性能,讓VQ發動機系列連續霸榜沃德十佳發動機14年,其中VQ30DE就占據了9年!
相比之下,克萊斯勒300C雖然名頭沒有那么響亮,但資歷并不比風度和MG 7差。1955年,初代克萊斯勒300C就橫空出世,這款車型以其碩大的車頭、車尾,短小的軸距以及醒目的尾部造型,和凱迪拉克一樣成為了那個時代美式豪華轎車的標志,尤其它所搭載的300馬力HEMI V8發動機,也成為“300”這個車系名稱的靈感來源。
克萊斯勒與戴姆勒-奔馳在1998年的合并,為這款車型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二年,第二代克萊斯勒300應運復生,不過它轉型為更經濟的V6前驅車型,以應對日系車的競爭,更中庸的流線造型失去了美系車的霸氣。
2004年1月,第三代克萊斯勒300重磅推出,不僅回歸后驅布局,也找回了更具肌肉感的風格。并且在這一年的年底,克萊斯勒300C首次以進口身份進入國內市場,并于2006年實現國產化銷售,也就是李佳昕買到的這臺2006款版本。新款300C與300M完全不同,它用了W211的底盤五連桿后懸架和轉向系統,以及W220的雙叉臂前懸。作為北京奔馳-戴克成立后,繼奔馳E級引進的第二款車型,克萊斯勒300C當初的定位很高,稱其為美式經典是實至名歸。
到了大柴旦后,第二天到格爾木的行程相對輕松,曾經到過青海的李佳昕為我們安排了翡翠湖和水上雅丹兩個打卡景點。
不過大家沒有進翡翠湖的大門。作為海西大地上的璀璨明珠,翡翠湖的湖水因為礦物質濃度差異,呈現出淡青、翠綠、深綠等不同色彩,與遠處山脈相連,勾勒出壯美畫卷,可惜這些更適合用雄鷹的視角去欣賞,航拍飛機比走進景區可以更好的看到風景。
所以我們選擇沿著315國道繼續前行200公里,來到地處柴達木盆地腹地的西部臺吉乃爾湖區,著名的水上雅丹景區便藏在其中。這里的湖水主要來自昆侖山的冰川雪水,而它也是地球上唯一的水上雅丹地貌區。
作為“景區”,水上雅丹120元的門票不算便宜,但進入后確實能感受到宛如外星文明的奇異景觀,雖然游船、騎駱駝、開山地車等項目都有些過于傳統,但至少對得起“來都來了”的評價。
唯一的意外來自克萊斯勒300C。
在從水上雅丹離開后,仁哥邀約大家駕車進入道路旁的戈壁,探索一處鹽堿覆蓋的湖泊。在數次觸底后,我們才剛到達目的地,就發現四周遍布松散的泥沙,在仁哥的瞎指揮里,整備質量比我們多了近300kg的克萊斯勒300C后驅動輪陷車。自救無果后,它還是靠隨行工作車的拖拽才脫離險境。
耽誤了一個小時后,我們繼續往格爾木前行,同時在國道上也可以初步體驗三臺車的動力品質。
在我看來,相比于現在的MG,MG 7太原汁原味了,尤其液壓助力的轉向手感,比R56的MINI還要沉手,中低速下甚至有點像保時捷Boxster的感覺,屬于很復古的類型,轉向響應不算敏感,但保持了足夠的線性。
羅孚K系列發動機的1.8L自吸版本口碑還行,但加上渦輪后就成了英國病人,這也是我一路上最擔心的地方,之前整備時發現它滲油還是比較明顯,尤其火花塞附近都有油漬,只是要完全修復太費時間,所以我選擇像老大眾車主一樣,在后備箱放瓶機油。
不過經過上汽改造后,后期的1.8T發動機至少解決了散熱不佳的通病,連續在高速和高原行駛,冷卻液都很鎮定。而且的基礎動力能看,尤其蠕行的扭矩還有點過高,由于助力泵可能有點進氣,低速制動力建立不夠強,甚至容易剎不住。不過中低速緩行的時候,還是能看出來MG 7四缸機的底氣不足,需要拉高轉速到三四千的時候才有比較好的動力輸出,老式小渦輪在高原還是比較吃虧。
MG 7搭載的是日產捷特科出品5AT變速箱,我覺得整體平順性還可以,只要不去刻意調節油門找毛病,是不容易出現明顯闖動,120km/h巡航轉速也可以控制在2500轉內。另外MG 7曾經是為數不多同時提供前驅和后驅的轎車,它的后驅版本用了福特野馬的V8發動機,聽起來有點像雷諾Clio V6的魔幻。
雷諾在1999年收購了日產,這正是風度發布之后不久,這也標志著風度A33成為日產獨立造車的絕唱,后續日產中高端系列轎車的市場策略和技術發展都進入新的階段,代表作就是后面的國產天籟J31。
作為日產末代進口豪華轎車,仁哥選擇風度的原因,就是看重它的行駛質感,包括動力平順性、底盤調校、靜謐性及舒適配置的協同設計上,它在當年都有一定優勢。
日產風度全系標配V6,2.0L版本也都是V6發動機,仁哥的3.0L車型則有200Ps和270N.m的動力參數,放到現在確實有些不夠醒目,但在1470kg的車身上想要實現線性的加速力,還是不算太困難,之前我們實測它在20年后的0-100km/h還能做到11.65秒。
總體來說,VQ30DE的動力偏向中高轉速,后段儲備充沛,讓風度在高速時的超車依然很從容,而且在110km/h車速下,它的行駛噪音僅61分貝左右,證明了風度配得上當初豪華轎車的定位。
風度A33的行駛質感是90年代日產技術巔峰的縮影,盡管4AT變速箱讓高速轉速偏高,液壓助力的方向盤低速也偏重,但它綜合機械素養依然讓仁哥十分滿意。
之前李佳昕也提到,克萊斯勒300C是美國車企與奔馳合作后,借鑒奔馳高端產品的前后懸架、電子系統,在LX平臺開發的中大型轎車,它取代了之前的克萊斯勒LH平臺,具備更強的時代特征。
300C作為這款平臺研發出來的首款轎車,開在路面上還是很有老奔馳的味道,這也許就是李佳昕所說的“老錢味”來源。但與此同時,克萊斯勒300C還是美國車,不僅造型很有肌肉感,尺寸、體量也夠奢侈,算得上既擁有美式車的豪華舒適,又具備歐洲車的操控質感。
李佳昕這臺300C已經是18歲的“老頭”,但它會告訴你什么叫老驥伏櫪。3.5L V6發動機經歷了歲月洗禮,在3000米海拔下還是有充沛的后程動力,依然能達成9秒級零百加速成績。
雖然它的188kW、340N.m扭矩輸出水平,僅相當于目前主流2.0T發動機,但即便如此,大排量自然進氣發動機在平順性和聲浪上的魅力,還是渦輪增壓無可替代——可惜的是因為液力變矩器在鎖止時有些不牢靠,所以李佳昕不太敢過于激烈的推動克萊斯勒300C,但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能感覺到這臺車蘊含的巨大力量。
另外讓李佳昕最有感覺的,還得是克萊斯勒300C的桃木方向盤。現在市面上追求的都是Nappa真皮,實木的運用越發稀少,但是真正摸到木質的時候,大家才知道什么是高端的細膩質感。雖然和其它兩臺車一樣,300C的轉向偏重,但車速提升后還算游刃有余,手感一點不粘,這一點改變了她對美國車的刻板印象。
經過連續十多個小時的行駛,我們在兩天內開了上千公里,從西寧到達了格爾木,雖然每天開車時間比較長,但因為全程路況較好,所以也沒有太大的難度,更像是一次輕松愉快的打卡觀光之旅。
在隨后的行程,我們將繼續駕駛日產風度、MG 7和克萊斯勒300C,經G109穿越可可西里、昆侖山口,翻過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也許真正的挑戰,馬上就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