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前后,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地緣關系的原因,很多歐美車企先后撤出俄羅斯市場,俄羅斯汽車市場出現了短時間的“外資品牌真空”,這給了一直想要進入這個市場的很多國內車企以機會,所以在之后幾年時間里,很多國內品牌在俄羅斯市場的銷量和市場占比持續增長,中國品牌在俄羅斯的市場占比,也呈現明顯的優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對于俄羅斯來說,如果所有的海外汽車品牌全部撤出,那么俄羅斯本土汽車工業可能還有機會,但是只有歐美日韓車企撤出,那么國內車企的產品相對于俄羅斯那羸弱的汽車工業能力,依然是碾壓級別的存在,因為這個國家的汽車工業基礎實在太差了。
乘聯會的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5月,中國對俄乘用車出口153664輛,同比減少58.75%,整體下滑還是非常明顯的,可以說自俄烏沖突以來,中國乘用車品牌在俄羅斯第一次遭遇如此明顯的銷量滑坡。
在很多評論的表述中,國內汽車品牌在俄羅斯的銷量下降,核心原因是因為國產車型的品控、質量不是很行,無法在道路、溫度條件相對苛刻的俄羅斯市場獲得比較好的可靠性、穩定性表現,所以俄羅斯市場的消費者“主動”放棄了品質不佳的國內汽車品牌,國產品牌在國內“低價低質”的套路玩不下去了。
但情況顯然不是這樣的,說這種話的人,顯然對俄羅斯的汽車工業缺乏基本的了解。俄羅斯汽車工業和世界主流汽車產業的代際差,保守估計在20年以上,也就是說,俄羅斯那幾家車企生產的汽車,品質、產品設定等方面,約等于世界主流汽車品牌20年之前甚至更早生產產品的水平。所以國內生產的汽車產品,在俄羅斯市場,在各方面都是碾壓級別的存在。而很多俄羅斯媒體渲染國內汽車在俄羅斯不太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幫助那幾家俄羅斯本土車企“吆喝”,因為它們的產品能力太差了。
而且對于國內汽車品牌進入俄羅斯,俄羅斯方面也并沒有因為國內車企填補了俄羅斯市場供應的短暫空白,而對國內車企網開一面,或者抱有感激之情。相反,從2025年1月開始,俄羅斯進口汽車的關稅大幅度上調,從原來的水平提高到了20%—38%,這就很明顯了,對于進口商品來說,關稅的細微變化,都會影響市場競爭力,更別提大幅度提高關稅了。所以在俄羅斯關稅水平大幅度提升之后,中國產汽車的銷量也就隨之下滑了。
就在幾天之前,俄羅斯聯邦技術監督與計量局表示,根據調查結果,該部門將禁止、福田、一汽和汕德卡品牌的一系列型號卡車和底盤對俄出口和在俄銷售,發布此項禁令的原因,是上述車輛違反了保障司機和其他行駛人員安全和健康的必需要求,比如剎車系統能效、車輛行駛聲級、車管所檢驗和緊急呼救設備安裝不符合要求等。
看到這一系列針對國產商用車的禁售條款和原因,我們堅持認為,這是通過設置門檻,來防止中國產商用車對俄羅斯本土的落后產能形成威脅,因為很簡單的道理,俄羅斯產的商用車產品,啥時候,還上升到車輛行駛聲級這方面的高度了?
所以其實大家對于俄羅斯市場,不要抱有太大希望,只能說歐美車企撤出俄羅斯之后,的確留下了一些市場空間,但是機遇和風險并存,我們國內車企,對于俄羅斯市場來說,并不是“救贖者”,而是“闖入者”。所以俄羅斯方面肯定還是會通過各種手段,壓制國產汽車在俄羅斯的快速增長,因為一旦出現這種場面,對于俄羅斯那“弱不禁風”的民用汽車工業,將是滅頂之災。